• <rp id="fdmc1"></rp>
    <button id="fdmc1"><object id="fdmc1"></object></button>
    <tbody id="fdmc1"></tbody>

    1. <progress id="fdmc1"><pre id="fdmc1"></pre></progress>
      <rp id="fdmc1"><object id="fdmc1"><input id="fdmc1"></input></object></rp>

      <tbody id="fdmc1"></tbody>
      <th id="fdmc1"><pre id="fdmc1"></pre></th><tbody id="fdmc1"></tbody>
        <dd id="fdmc1"></dd>
        <rp id="fdmc1"></rp>
        <em id="fdmc1"></em>

          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部之声
          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中国金融业的未来路线图
          2023-11-17 08:16:06   来源:今日湖北   分享:
          0

          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作为中国金融业的顶级政策会议,自1997年起已经成功举办五次,每五年召开一次,对我国金融业的长期发展和改革起到了关键的引领作用。

          前两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重在建立现代金融体系,包括金融机构体系、监管体系和市场体系;第三次、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重在推进金融体系改革,在深化金融机构改革,提供金融优质服务等方面做出重要指引;最近一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聚焦防风险,在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加强金融监管、补齐监管短板等方面做出重要部署。 

          图片

          图片


          各界都在预测,较过往规律有所延后的第六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可能在今年下半年召开;结合历史经验和年初政策信息,加强服务实体经济、扩内需,防风险、完善金融监管等或是本次会议重点关注领域。



          2023年上半年经济修复内生动能不足下,金融体系如何助力扩大有效需求,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等或是本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重要议题之一。2022年底扩大有效需求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扩内需、促消费亦摆在优先位置背景下,金融资源如何提升服务实体效率,助力消费投资修复,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等或在本次会议上进一步部署。


          新发展理念下,安全发展成为重要原则,化解地方债务压力、降低中小银行风险等防风险或是本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重要议题之一。2023年地方城投债到期规模攀升,部分地区专项债付息明显承压;以城商行与农商行为代表的中小银行风险凸显。后续政策如何部署主动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化解地方债务等值得关注。


          第十四届陆家嘴论坛是上海市人民政府和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共同主办的论坛,论坛的主题是“全球金融开放与合作:引导经济复苏的新动力”该届论坛于2023年6月8日至9日在上海举行。全国两会期间宣布国家金融监管体系改革后,国家金融管理部门主要领导在第十四届陆家嘴论坛上发表演讲。

          图片

          现在看来,除了以上内容之外,7月24日的政治局会议关于金融的内容(要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重点要以金融要素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以科技创新为特征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促进科创经济发展),8月25日关于保障性住房的最新政策,10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增发万亿国债、提前发行2.7万亿地方债等内容,都被融入金融工作会议之中。还会有不少新的内容。

          图片




          国内外倍加关注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终于于10月30日至31日在京举行。会议部署了三大主题: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要全面加强金融监管,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强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最为关键的是会议列明五大风险领域: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地方债务风险、房地产市场风险、金融市场风险和外汇市场风险。

          今年6月央行发布的2022年四季度央行金融机构评级结果显示,评级结果1-7级的机构有4022家,资产占全部参评机构总资产的98.3%。评级结果在“绿区”(1-5级)的机构2199家,“黄区”(6-7级)机构1823家,“红区”(8-D级)机构346家。全国高风险机构数量较峰值已减少303家,现有346家高风险机构总资产占参评机构总资产的1.72%。

          图片



          此次会议的重要内容有十个方面:



          会议升级为“中央金融工作会议”

          更加强调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今年新一轮机构改革后,中央金融委员会和中央金融工委成立。其中中央金融委员会负责金融稳定和发展的顶层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研究审议金融领域重大政策、重大问题等。

          中央金融工委统一领导金融系统党的工作,指导金融系统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等,作为党中央派出机关。


          首提金融强国

          两次提及“金融强国”,其中一处指出,“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另一处指出,“以加快建设金融强国为目标”。

          二十大报告提到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制造强国、农业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等概念,但并未提及“金融强国”。

          央行前行长戴相龙在2020年发表的《中国新时代金融强国战略研究》提出,建设金融强国要抓住历史机遇,要使本国具有长期稳定的经济,在实现经济全球崛起的同时要积极推动本币国际化。我国已具备由金融大国向金融强国转变的基本条件。


          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

          原国务院金融委办公室秘书局去年发表《践行政治性、人民性,提升专业性,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一文。

          政治性,最核心的是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本质特征。

          人民性,最本质的是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金融事业起于为人民服务,兴于为人民服务,必须充分体现人民性,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质金融服务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宗旨,做好五篇大文章

          央行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32万亿,相比2017年增加12万亿。

          与此同时,金融系统也加强对科技创新、普惠小微、绿色发展等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截至今年9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28.74万亿元,近五年年均增速约25%。

          会议四次提及“实体经济”。在对未来工作的安排中,会议提出,要着力打造现代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疏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支持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做优做强,当好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

          会议还提出,优化资金供给结构,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大力支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确保国家粮食和能源安全等。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由此推动中国经济从“房地产—地方政府(基建)—金融”的旧三角循环过渡到“科技—产业—金融”新三角循环。

          发展科技金融,要做好融资方式的创新,打通理论科学至科技落地的渠道。我国科技金融工具自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颁布以来不断发展。但科研成果转化率依然较低,据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2020年中国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仅为34.7%,发达国家为70%。科技金融的持续发展将在长期助力成果转化,实现创新驱动的发展新模式。

          绿色金融的发展有利长期低碳目标和人民生活的健康。2022年全国设立了23个气候投融资试点地区,其中涉及项目有光伏发电、低碳制造、节能减排等,绿色金融的持续发展有望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实体经济和绿色生活的共赢。

          加快构建高水平普惠金融体系,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面、便利性、可得性。财政部下达2023年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约8.66亿元。目前全国银行机构网点覆盖97.9%的乡镇,基本实现乡乡有机构、村村有服务、家家有账户,全国乡镇基本实现保险服务全覆盖。世界银行数据显示,中国多项普惠金融指标位居前列。

          中国养老金融的发展成果显著,多支柱养老金体系正在完善。产品上,个人养老金、养老理财等市场份额扩大,各类养老金规模合计超过12万亿元;底层支撑上,国家鼓励险资入市,险资逐步取代房地产成为养老产品的中流砥柱。

          数字金融的发展将全面赋能各类金融服务的效率。金融服务AI大模型逐步建立,智能化、互联网趋势明显,数字基建、数字化转型将带来大变革。2022年,我国供应链金融数字化规模达11万亿元,数字化渗透率约为30%,2018年该数据仅为1%左右。


          全面加强金融监管

          切实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全面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消除监管空白和盲区,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


          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

          中国货币政策的定调主要有五个范畴:宽松、适度宽松、稳健、适度从紧和从紧。2009年,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当年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10年以后,一直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工具方面,既有总量型工具(利率和存准率),也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近年来中国央行统筹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在创设工具方面,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不断推陈出新,比如2022年陆续创设了科技创新再贷款、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等工具,目前央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一共17项。

          图片

          17个结构性货币政策到今年上半年总量达到7万亿左右,占整个央行的资产16%左右。将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还会增加。

          未来货币政策工具箱有:

          1)降准降息、MLF续作、加大公开逆回购操作,释放流动性对冲当前资金面紧张;

          2)发挥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重要作用,推动企业融资和个人信贷成本下降

          3)再贷款、再贴现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加大对普惠金融、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4)应急流动性金融工具,帮助地方缓释债务风险。

          5)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重点发力基建项目。


          2023年9月绿色贷款余额、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贷款余额、涉农贷款余额分别同比增长36.8%、38.2%、18.6%、15.1%。2023年6月,贷款加权平均利率降至4.19%,同比下降22bp,推动实体融资成本下降。

          美元兑人民币汇率持续上升,由一月份的低点6.69升至7.33,但人民币较一揽子货币运行相对稳定。截至2023年10月27日,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为99.6,与今年年初基本持平。人民币相对美元贬值,美联储自疫情后不断加息,美国十年期国债利率一度冲破5%,美元吸引力加强。


          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长效机制

          2017年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要树立正确政绩观,严控地方政府债务增量,终身问责,倒查责任。

          2022年我国31省市平均广义负债率高达75%,部分地区广义负债率超过100%。近两年城投债集中到期,2023年总偿还量近五万亿,为近十年峰值。与此同时,地方财政收入增长乏力,土地财政空间收缩,2023年上半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同比下降23.3%,地方债务压力大。

          一揽子化债正在进行,截至10月31日特殊再融资债券规模已超万亿,用于置换纳入隐性债务之中的拖欠款、非标及贷款。非标贷款是一种非常规的贷款方式,通常是由个人或私人机构提供的贷款。

          与此同时,金融系统尤其银行支持地方债化解的工作也已启动:一是对本行贷款展期降息;二是债务置换。新一轮置换主要是通过贷款置换到期的城投债券及非标。

          当前中国国债余额28万亿,地方政府债务余额40万亿,如再加上隐性债务,地方债的余额将更高。如以衡量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债务率来看,地方法定债务率已超过警戒线,进一步加杠杆的空间有限。

          中央财政将在今年四季度增发2023年国债10000亿元,增发的国债全部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安排给地方,用于提高防洪能力,预计会有降准的可能。中央将发力发展,地方专注化债。


          完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

          会议提出,促进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健全房地产企业主体监管制度和资金监管,完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快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三大工程”,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平急两用”是指平时用作旅游、康养等功能,遇重大公共突发事件时可立即转换为应急场所的设施。例如,在郊区建设一些集休闲、娱乐、文化、科技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体,平时可以吸引市民前往旅游度假,提供多元化的体验和服务;在遇到疫情、自然灾害等突发情况时,可以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将综合体转变为隔离收治、救援物资储备、临时安置等功能的场所,为大城市提供有效的后方支撑。

          2019年央行新设宏观审慎管理局,牵头建立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和基本制度。过去几年,央行金融市场司牵头制定了“三道红线”、贷款集中度等房地产政策,这些均属于宏观审慎的范畴。这些措施不会取消,待房地产行业恢复常态化运行后,还会在逐步完善的基础上继续实施。

          图片

          8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的指导意见》文件。提出两大目标,一是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让工薪收入群体逐步实现居者有其屋,消除买不起商品住房的焦虑,放开手脚为美好生活奋斗”;二是推动建立房地产业转型发展新模式,让商品住房回归商品属性,满足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推动房地产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被称为“新一轮房改”。笔者建议建立“五房体系”:免租房、廉租房、成本房(保障性住房)、市租房、商品房。


          发挥好地方党委金融委员会和金融工委的作用

          近期印发的央行“三定”方案称,不再保留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将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职责,划入中央金融委员会办公室。

          会议提出,发挥好地方党委金融委员会和金融工委的作用,落实属地责任。这意味着地方也要成立地方党委金融委员会和金融工委。


          金融工作要和优秀传统文化结合

          两次提及传统文化。在总结过往部分提出,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努力把握新时代金融发展规律,持续推进我国金融事业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奋力开拓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在部署下一阶段工作部分指出,要在金融系统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诚实守信、以义取利、稳健审慎、守正创新、依法合规。

          去年11月,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金融街论坛上表示,要把资本市场一般规律与中国市场的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要更加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弘扬稳健执中、求真务实、重诺守信、谦虚谨慎等文化理念,并健全与之相适应的公司治理、激励约束、风险控制和监管制度体系,多管齐下,久久为功。

          原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去年发表的《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一文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一些案例来阐述现代金融监管理念,比如在谈微观审慎时,郭树清表示,中华传统商业文化就特别强调稳健经营,“将本求利”是古代钱庄票号最基本最重要的行事准则,实质就是重视资本金约束。

          在说明宏观审慎时,郭树清表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了政府对商品货币流通的监督和调控,西汉的“均输平准”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的制度安排。



          总之,深化金融改革的首要目的,就是要激活金融市场,使其保持活跃的市场温度,这对提振社会经济发展信心有益,也对金融端发力推动GDP较快增长有利。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爱发体育(中国)-爱发体育(中国)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