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p id="fdmc1"></rp>
    <button id="fdmc1"><object id="fdmc1"></object></button>
    <tbody id="fdmc1"></tbody>

    1. <progress id="fdmc1"><pre id="fdmc1"></pre></progress>
      <rp id="fdmc1"><object id="fdmc1"><input id="fdmc1"></input></object></rp>

      <tbody id="fdmc1"></tbody>
      <th id="fdmc1"><pre id="fdmc1"></pre></th><tbody id="fdmc1"></tbody>
        <dd id="fdmc1"></dd>
        <rp id="fdmc1"></rp>
        <em id="fdmc1"></em>

          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部之声
          增发万亿国债背后:中国的强力财政反应
          2023-11-04 05:08:17   来源:今日湖北   分享:
          0

          10月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六次会议闭幕,备受关注的同时,有两大议题尤为显眼。

            中央决策  

          1万亿特别国债加速灾后重建


          中央财政增发1万亿国债,将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全部安排给地方,集中力量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弥补防灾减灾救灾短板,整体提升我国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中央承担还本付息,纳入中央财政赤字管理,国债转移支付资金全部纳入财政直达资金范围。

          今年以来,我国多地遭遇暴雨、洪涝、台风等灾害,部分地区灾后重建工作任务比较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8月17日召开会议,研究部署防汛抗洪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会议提出,“加快恢复重建”“进一步提升我国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其中,今年拟安排使用5000亿元,结转明年使用5000亿元。资金将用于灾后恢复重建、重点防洪治理工程、自然灾害应急能力提升工程、其他重点防洪工程、灌区建设改造和重点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提升行动、重点自然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工程、东北地区和京津冀受灾地区等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八大方面。

          按照年初的财政预算,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36740亿元,增长5.2%,而实际今年前三季度的仅支出171231亿元,同比仅增长3.5%。

          图片


          此次万亿特别国债要求5000亿花在今年的四季度,意味着四季度的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同比增幅将爆涨至18.3%,中国将迎来一个不一样的四季度。


            中央助力  

          2.7万亿新增地方债缓解财政压力


          另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是地方新增的2.7万亿债务提前下达,旨在缓解地方财政的压力


          2021年、2022年,中央提前下达的专项债限额都不足上一年的50%,只有疫情爆发之初的2020年,才将提前额度升至60%。中央将2023年提前下达的专项债限额再次提升至60%,也就是2.7万亿(一般债0.43亿元、专项债2.28万亿元),这次标志着中国将再次以疫情爆发之初的财政力度来刺激经济。




          累计上述的两大财政策,中央决策层为我国的经济注入了高达3.2万亿的资金,而这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解读。


          近期,上海财经大学的校长刘元春在10月21日的全球财富管理论坛·2023上海苏河湾大会上提到了这一财政政策调整。他指出:“四季度的财政政策回归,结合对明年方案的重新谋划,只要2024年的积极财政政策能够真正提质增效,中国的经济企稳并非难题。”他进一步解读了国际机构对中国明年经济的预测,“IMF预期我们明年的增长将降至4.2%,而世界银行给出的预测则是4.4%。但我认为他们的预测可能并不准确,关键在于多数研究团队并未准确判断中国风险控制的模式,以及我们国内经济增长的新潜能在何时得到持续释放。”

          图片


          看来,“财政政策回归”背后所蕴含的逻辑和深意如此。


          从去年的第四季度开始,我们可以看到财政政策的明显调整:财政贴息2.5%,银行发放企事业单位采购设备贷款。其实,除了这3.2万亿的真金白银之外,就是过万亿的特殊再融资债券。


          截至10月24日,全国已有27个省份地区披露特殊再融资债发行计划,规模合计10126.7958亿元,其中已发行规模为7362.94亿元,内蒙古、云南两省份额度已超千亿。


          本轮再融资债券发行进度和规模超出市场预期,各区域估值收益率普遍下降较快,城投尾部风险或有望阶段性下行,区域性城投主体迎来较好的配置机会。虽然城投债务规模不低,“724”会议上也首次提出了要实施一揽子化债方案,在地方政府化债过程中,城投平台将承担起更为重要的责任,无论是在土地出让,资产盘活或者经营转型等方面都将有所表现。

          比如,重庆市财政局公告,拟发行“2023 年重庆市地方政府再融资专项债券(十期)”和“2023 年重庆市地方政府再融资专项债券 (十一期)”,金额合计304.1亿元,期限分别为7年、10年,募集资金用于偿还存量债务,2023年11月1日招标。

          图片


          有专家认为这是一场提振市场信心之战,中国经济的刺激行动显著加强,重点在财政政策上。


          2023年全国财政赤字将由38800亿元增加到48800亿元,预计赤字率由3%提高到3.8%左右。甚至可能达到4%。按照国际上通行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政府赤字率一般设置为3%,中国历来也是将赤字率控制在3%以内,即使2020年疫情爆发,也只是按照3.6%安排。


          本次万亿国债将2023年的全国财政赤字率从3%一次性逼近到4%,超越了疫情的2020年,可见本次刺激经济的决心。甚至不排除2024年也将把赤字率的上限从3%继续调高至4%。



          通过提高财政赤字,扩大财政支出解决经济问题,这标志着积极财政政策到了第三个阶段:扩大支出——减税降费——扩大支出


          第一阶段,1998-2015年第一轮积极财政政策以支出扩张为主,通过基建发力扩大总需求对冲亚洲金融危机、特大洪涝灾害冲击,稳定经济大盘、社会大局。

          1997年6月,一场金融危机在亚洲爆发,这是继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危机之后,对世界经济有深远影响的又一重大事件。这次金融危机反映了世界和各国的金融体系存在着严重缺陷,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都暴露出许多问题。

          从财政角度来看,表现为政府税收困难,财政危机与金融危机相拌。从1998年起我国开始实施以积极财政政策为核心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包括增发国债、扩大内需、促进出口、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具体措施有西部大开发(2013年我建议西部大保护,2016年长江大保护),大学扩招,黄金周。

          1979年就有170多亿的赤字,占GDP的比重超过3%。财政向银行透支110亿。1998年的赤字为980亿元,1999年1797亿元,2002年2098亿元,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从1998年的1.14%提高到了2000年的2.6%,2002年也接近2.6%。2008年11月开始再次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应对美国金融危机。当时面对不断蔓延的国际金融(次贷)危机,国务院推出了十项举措,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计划在2009-2010年完成4万亿的投资规划,以扩大内需。到2009年一季度,4万亿投资规划主要投向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节能减排、技术改造以及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等内容。其中,包括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在内的基础设施约在1.5万亿左右,如果再加上民生工程以及汶川大地震重点灾区的恢复重建,跟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投资,将近3.3万亿。2011年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2012年提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图片


          笔者曾经在《财政监督》2010年第3期撰文《发展中国家财政政策应该持续“积极”——1998—2009年中国财政政策研究》,从1999年到2009年的十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三个十年,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十年,也是财政政策从积极到稳健、又从稳健到积极的一个轮回。


          与此同时,笔者通过民主党派的渠道提出“增支与减税:积极财政政策应该更积极”的建议。建议强调,积极财政政策不仅表现在扩大财政支出方面,还表现在减税减负方面。在上个世纪,这一条建议与《关于加快卫生体制改革的建议(平民医院——惠民医院)》、《抓住机遇,全面推进公车改革》等被全国政协、中央统战部、民进中央、省政协同时采用。

          2013年“紧紧围绕主题主线,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2014年“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2015年“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并适当加大力度”。

          图片


          第二个阶段,积极财政政策以减税降费为主。

          2016年进入“十三五”之后,提出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并加大力度”,比2015年的“适当加大力度”更进一层。

          2017年“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效”。

          2018年,中美贸易战,“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向不变,要聚力增效”。

          2019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

          图片


          2015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主要经济指标之间的联动性出现背离,经济增长持续下行与CPI持续低位运行,居民收入有所增加而企业利润率下降,消费上升而投资下降等。


          2016年,“死亡税率”这个概念由天津财经大学财政学者李炜光提出,批评中国征税过重,40%的税负对中国企业意味着死亡,也可以叫“死亡税率”。无疑推进了降税减费的进程。曹德旺对“中国税收全球最高”的吐槽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制造企业迁往美国的忧虑与国内企业忍受“死亡税率”的无奈相叠加,在2016年的年末,减税的呼声达到顶点。“死亡税率”也遭到了来自官媒和相关部门的联手反驳。环球时报12月21日刊发评论《中国宏观税负不算高,死亡税率太夸张》,国家税务总局21、22日接连转载多篇文章,为税负辩护,指出“‘死亡税率’说法不靠谱,更多属于情绪表达”、“‘死亡税率’之说,严重误导了社会公众”。


          2016年1月26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总书记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表现为“三去一降一补”。即“去产能”,淘汰实体经济的落后过剩产能。“去库存”,即减少房地产行业的库存。“去杠杆”,即降低政府的负债水平。“降成本”,即降低实体经济企业的成本。“补短板”,即在一些被忽视或滞后领域增加有效供给。


          减税降费成为积极财政政策的主基调。一系列新的税收优惠措施从2022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2016年至2022年我国累计减税降费规模将超10万亿元。2022年,退税减税降费缓税4.2万亿。2023年1至8月,全国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超过1.15万亿元,其中近75%惠及民营企业。可见,减税降费已经是强弩之末。


          第三个阶段,积极财政政策以扩大支出为主。在2023年第四季度,果断推出了3.2万亿的财政大盘子,赤字率从3%飙升到4%。



          第四个阶段,积极财政政策应该是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


          “6亿人每个月人均收入1000元”在2019年引起热议,国家统计局解释,“6亿人每个月人均收入1000元”可以从全国住户收支与生活状况调查数据得到印证。

          按照住户收支调查,全国家庭户样本可以分为五个等份,分别是低收入组、中间偏下收入组、中间收入组、中间偏上收入组、高收入组,每等份各占20%。其中,低收入组和中间偏下收入组户数占全部户数比重为40%。

          根据2019年相关数据,低收入组和中间偏下收入组共40%家庭户对应的人口为6.1亿人,年人均收入为11485元,月人均收入近1000元。其中,低收入组户月人均收入630元,中间偏下收入组户月人均收入1300元,而2022年的数字是1100元。

          图片


          千方百计地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提高低保标准。建议建立“基本收入计划”,即低保标准=上年月人均消费支出÷2,比如,武汉2019年月人均消费支出为2400元,低保标准则为1200元,而2020年4月武汉市城市低保标准仅为830元,农村低保标准仅为680元。提高标准,则可以提高收入,就可以扩大消费品的销售规模

          2022年武汉月人均消费支出为3100元。武汉市2023年城市低保标准从每人每月910元提高至940元,农村低保标准从每人每月780元提高至820元。惠及困难群众约10.5万人。

          图片


          近日,民政部社会救助司司长刘喜堂公布数字:全国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已经归集了6600多万低收入人口的基本信息,大约占到全国总人口的4.7%


          包括低保对象近4000万、特困人员460多万,还有低保边缘家庭成员600多万,纳入监测的防止返贫监测人口300多万,以及其他纳入监测范围的低收入人口接近1300多万。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到,民政部门监测的低收入人口主要是生活遇到困难、需要救助帮扶的低收入人口。


          截至9月底,全国共有城乡低保对象3995.2万人,累计支出低保资金1436.8亿元;截至9月底,全国共有特困人员469.4万人,累计支出特困供养资金408.2亿元;前三季度共实施临时救助481.8万人次,累计支出临时救助资金64亿元。以中央财政的力量,适当提高救助标准,不是做不到的事情。



          总结而言,面对自然灾害和经济挑战,中国的财政政策调整显得果断且有力。从增发的万亿国债到特殊再融资债券的扩大发行,这都反映出政府对稳定经济增长和确保国家财政健康的决心。专家和学者们对此展现出了积极的态度,认为这将有助于提振市场信心和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然而,如此大规模的财政扩张策略也提醒我们必须关注赤字率的变化,保证长期的财政可持续性。在未来,中国如何在保持经济增长与确保财政稳健之间取得平衡,值得全球关注。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爱发体育(中国)-爱发体育(中国)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