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p id="fdmc1"></rp>
    <button id="fdmc1"><object id="fdmc1"></object></button>
    <tbody id="fdmc1"></tbody>

    1. <progress id="fdmc1"><pre id="fdmc1"></pre></progress>
      <rp id="fdmc1"><object id="fdmc1"><input id="fdmc1"></input></object></rp>

      <tbody id="fdmc1"></tbody>
      <th id="fdmc1"><pre id="fdmc1"></pre></th><tbody id="fdmc1"></tbody>
        <dd id="fdmc1"></dd>
        <rp id="fdmc1"></rp>
        <em id="fdmc1"></em>

          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部之声
          定调2024!明年经济工作这样干!
          2023-12-27 08:06:32   来源:今日湖北   分享:
          0

          自7月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以来,中国政府已调整房地产政策,并于12月8日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和11-12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点分析研究2024年的经济工作。这些会议传达了一个重要信息:经过三年疫情和一年恢复期后,中国经济正在重回正轨,现在是时候“撸起袖子加油干”




          这些会议指出了明年经济工作的“十个要”


          一是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

          2024年重点在“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表明2024年以财政扩张、货币宽松、优化房地产调控、活跃资本市场等为代表的政策力度有望加码。


          2021和2022年12月中央政治局会议确定的政策总基调均为“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今年则更强调“稳”,到更强调“进”和“立”,传递出更为积极的政策信号。就是要确立更适宜的目标、出台更统一的政策,通过发展来解决稳定问题。有点像足球中的“以攻为守”,而不是一味防守,进球是最大的防守。


          “以进促稳”的提法,之前在中央会议层面出现的频率不高,如2022年1月的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上央行表示,“在经济下行压力根本缓解之前,‘进’要服务于‘稳’,不利于稳的政策不出台,有利于稳的政策多出台,做到‘以进促稳’”。2022年1月光明日报发文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始终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稳字当头,以稳求进,以进促稳”。


          关于“先立后破”,在中央层面曾多次出现过。如2021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必须坚持稳中求进,调整政策和推动改革要把握好时度效,坚持先立后破、稳扎稳打”。


          此前“先立后破”的提法,主要针对的是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现在延伸到经济新旧动能、房地产发展模式等。在新机制正式成型之前,原有的模式还将运行一段时间。


          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相比于今年财政政策的“加力提效”,“适度加力”意味着政策力度会适度加强。


          “提质增效”是2021年财政政策的基调,当年赤字率由上年的“3.6%以上”下调至3.2%,新增专项债规模则由3.75万亿下调至3.65万亿,力度有较为明显的收缩。


          明年赤字率可能会设置在3.0%-3.5%之间,预计专项债发行规模维持在3.8万亿到4万亿之间。


          货币政策方面,会议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2020年为“更加灵活适度”,2022年为“灵活适度”,而这两个年份都有连续的降息、降准操作,政策基调稳中偏松。


          “精准有效”的提法虽然首次在重要会议上出现,但在2021年货币政策要求“灵活精准、合理适度”、2023年货币政策要求“精准有力”,这些都意味着要发挥结构性工具的效能,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图片


          二是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

          “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是2024年的三大重点工作方向。提出要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强化政策统筹,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


          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自己不要总是说泄气话。

          图片


          三是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去年12月中央政治局会议“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相比,“以科技创新引领”显示出高层更加注重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


          今年12月9日,上海财大校长刘元春在一个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探讨从传统的“三驾马车”、三张资产负债表与新“三驾马车”的视角来认识中国宏观经济。新意满满。


          刘元春表示,简单地从传统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要想对中国宏观经济的性质、走向有深刻认识是很难的。“因为这三个指标都是增量的、短期的,没有从微观角度来把握市场主体的情况。”


          要真正了解市场主体在当下和未来的行为模式,就必须了解三张资产负债表,即政府的资产负债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居民的资产负债表,以及资产负债表的调整会对相应的经济行为产生什么样的冲击。


          最后,刘元春提及,如果把视角从短期向中期延展,可以看到新的“三驾马车”,包括基础研发、产业升级、科创金融,都呈现出蓬勃向上的局面。

          图片


          四是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与去年会议提出的“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相比,更加强调投资和消费两者之间的关联。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推动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提振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


          《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提到,2023年将延续和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预计减税5200亿元;7月发改委发布的《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文件中提到要稳定大宗消费、扩大服务消费、促进农村消费、拓展新型消费;随后各地方政府纷纷跟进,出台一系列措施,包括促进汽车和电子产品消费,推动汽车限购等政策调整,加快推进汽车报废更新,鼓励汽车金融创新,支持电子产品更新换代,促进5G手机、智能手表消费等。


          这些政策,对汽车业产生积极的效果。11月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09.3万辆和297万辆,环比分别增长7%和4.1%,同比分别增长29.4%和27.4%。11月份,汽车产量创历史新高,超过300万辆,销量也接近300万辆。而1至11月份的数据显示,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711.1万辆和2693.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0%和10.8%,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中国旅游集团化发展报告(2023)》,预测2023年全年国内旅游人次将达到54.07亿,国内旅游收入将达到5.2万亿元,分别恢复至2019年的90%和91%。国内旅游消费进一步向景区、度假区、街区、商圈“三区一圈”集中,游客出游目的地和项目选择更加多元化,合家出游、近郊度假、城市漫游、反向旅游、夜间旅游、轻体育等构成假日旅游市场“多样性+个性化”特征。

          图片


          五是要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为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强大动力。这也是最令人期待的事情。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有企业改革聚焦提高核心竞争力。2024年将是新一轮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全面展开的一年。重在“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


          第二,支持鼓励民营企业的政策落实。本次会议对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提出更加具体的要求。在民营企业领域,提出“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落实一批举措”,营商环境有望进一步改善。


          第三,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2022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发布,旨在促进国内大循环,稳定市场主体预期;但由于改革牵涉工作较多,推进难度较大,目前尚未看到落实的举措。本次会议重提“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并强调“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预计物流体系改革将是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突破口。


          第四,谋划和落实财税与金融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已在2023年3月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中有所明确,伴随金融监管机构“三定”方案的落地,预计金融体制改革的落实将提速。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用词则是“谋划”,意指当前尚未出台成熟方案。在地方土地财政弱化的大背景下,重构央地财税关系、理顺“财权”和“事权”有望成为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消费税改革可能是一个突破口。重提结构性减税降费,期待全面性。

          图片


          六是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若干措施》,其中提出,加快重点领域内外贸融合发展,深化内外贸一体化试点;在重点领域培育壮大一批内外贸融合发展产业集群;推动商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内外贸相关产业深度融合。

          图片


          七是要统筹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与去年会议“要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的表述相比,分别强调了“持续”“重点领域”和“坚决”,这意味着防风险工作要继续加强。


          关于重点领域风险,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已有全面部署,包括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房地产风险和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等,预计随后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会有相应安排。其中,因为涉及到“破”和“立”的关系,房地产市场尤其值得关注。


          此前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住建部也廓清了新模式的三个重点:在理念上,坚持房住不炒定位,以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为重点;在体制机制上,一方面,建立“人、房、地、钱”要素联动的新机制,以人定房,以房定地,以房定钱,防止市场大起大落。另一方面,建立房屋从开发建设到维护使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促进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强调要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统筹好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和稳定发展,经济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为稳定全国经济作出更大贡献。

          图片


          八是要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推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

          2019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提出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到2022年初步建立、到2035年更加完善、到本世纪中叶成熟定型的主要目标。2020年12月,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今后15年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窗口期”。

          图片


          九是要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建设美丽中国

          建设美丽中国,将会带来巨大的商机。生态环境部表示:因为大气污染治理全国直接间接拉动投资大约4万亿元,带动GDP增长5万亿元,这个数据是比较大的。因为改善空气质量,把我国自主开发的很多新的技术、新的产品得到了广泛应用,有力促进环保装备制造、综合技术服务、锅炉改造、新能源汽车等绿色节能环保行业的发展,而且增加了非农业就业300多万个。

          图片


          十是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增加收入,才能够扩大内需:对低收入家庭和养老育儿负担重家庭定向发放消费券,提高低保标准,刺激零售和服务业;提供税收减免、降低社会保险费率;降低居民个人所得税、增值税等税率,减轻居民税负,提高可支配收入;降低企业社会保险费率,鼓励企业增加招聘和提高员工工资水平;提高社会救助标准,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社会救助力度,提高社保、医疗等方面的补贴标准,确保基本生活需求的保障,增加居民消费信心。


          与此同时,要积极降低行政成本。严格转移支付资金监管,严肃财经纪律。增强财政可持续性,兜牢基层“三保”底线。严控一般性支出。党政机关要习惯过紧日子。

          图片




          总的来说,加大宏观政策,促进经济恢复,减少潜在风险将是2024年的经济政策主调。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复苏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相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把各项决策部署高质量落实到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我国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战胜困难挑战,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爱发体育(中国)-爱发体育(中国)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