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p id="fdmc1"></rp>
    <button id="fdmc1"><object id="fdmc1"></object></button>
    <tbody id="fdmc1"></tbody>

    1. <progress id="fdmc1"><pre id="fdmc1"></pre></progress>
      <rp id="fdmc1"><object id="fdmc1"><input id="fdmc1"></input></object></rp>

      <tbody id="fdmc1"></tbody>
      <th id="fdmc1"><pre id="fdmc1"></pre></th><tbody id="fdmc1"></tbody>
        <dd id="fdmc1"></dd>
        <rp id="fdmc1"></rp>
        <em id="fdmc1"></em>

          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潜江网站>潜江文化
          独具特色的潜江文化现象
          2018-01-21 10:57:47   来源:未知   分享:
          0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潜江市把繁荣发展文化作为一种自觉行动,大力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一批代表地方特色的图书馆、群艺馆、博物馆、影院、剧院等公共文化设施相继建成,潜江跻身全国先进文化县市行列。

            而今,潜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1991年跻身首批全国文化先进地区之后,又先后荣获“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市”“全国体育先进市”“中华诗词之市”“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等称号。

            月月有文化活动,村村有文艺队伍,精品文化与群众文化“双花”怒放……“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在这座城市和谐共融,村落的文体广场与文化产业园的高雅剧院交相辉映,一批文化名人和优秀作品从这里走向全国。

            潜江现象,正是省委、省政府发动全省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实现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的潜江实践。透过潜江现象,引发人们对于如何唤起文化自觉,喷涌出强大文化自信的思考。

          双花怒放 魅力潜江

            潜江有曹禺戏剧这样的“阳春白雪”,也有花鼓戏这样深受群众喜爱的“下里巴人”,高雅艺术和乡土文化“双花”怒放,形成全国独具特色的“潜江文化现象”。

            让高雅艺术走近寻常百姓,让乡土文化活跃水乡,在潜江已成常态。

            近年来,潜江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在省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和省直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充分发挥曹禺文化、楚文化、龙虾文化、生态水利文化、红色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优势,精心打造“演潜江、唱潜江、写潜江、画潜江、摄潜江”五大精品文化品牌和“唱响潜江、舞动潜江、戏迷潜江、欢乐潜江、魅力潜江”五大群众文化品牌,探索出文化惠民、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的新路径,在全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格局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潜江文化现象”,呈现出一派姹紫嫣红、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

          “五大”精品文化 搅热全国“文艺圈”

            近年来,潜江市围绕打造曹禺文化品牌,在中国文联和省文联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开展了中国戏剧家演潜江、中国书画家画潜江、中国音乐家唱潜江、中国作家写潜江、中国摄影家摄潜江等一系列“国字号”文化活动,不仅在全国“文艺圈”影响深远,一批本地文艺名人及优秀作品更是走向全国。

            演潜江:佳作、人才涌现。先后举办三届中国潜江曹禺文化周。中国剧协在潜江开展了“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颁奖典礼”“中国剧协梅花奖艺术团曹禺故里行”等一系列活动。在《雷雨》发表80周年之际,更实现黄梅戏、京剧、话剧三大剧种齐聚潜江。

            根据曹禺先生名作《原野》改编的现代花鼓戏《原野情仇》,两度赴京演出,荣获多项国家级艺术大奖,主演摘得第14届、第15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大型花鼓戏《情缘》,在湖北艺术节中获7项大奖;与华中师范大学联合办班,首批培养的40多名青年演员成为舞台后起之秀。

            唱潜江:唱出小城大名气。中国剧协梅花奖艺术团、中国文联文艺志愿服务团、北京人艺、中央民族乐团纷纷来潜江献艺,创作了《中国有个小地方》《歌唱你潜江》《潜江美》《东荆河》《我是潜江人》《潜江裁缝走四方》等100余首以潜江为题材的优秀歌曲,出版《潜江市原创歌曲专辑》。

            写潜江:写出“平原诗歌群”。多次举办“中国作家曹禺故里行”和“中国诗人曹禺故里行暨湖北潜江端午诗会”等全国性文学采风活动,碧野、叶辛、韩作荣、沈浩波、杨黎、于坚、韩东等著名作家、诗人纷纷走进潜江。

            目前,潜江有《雷雨》《笔架山》《章华台》等10余种刊物,潜江后湖被评为“中华诗词楹联之乡”,潜江被评为“中华诗词之市”。

            画潜江:画出平原新景观。举办“中国书画名家曹禺故里行”和“湖北画家画湖北”采风创作活动,省书协、省国画院30余名书画家在潜江进行采风创作。

            《书法报·老年书画》刊载了潜江市老年书画家协会31位会员书画精品。

            摄潜江:摄出潜江新风采。举办“中国摄影家聚焦潜江”活动,李前光、王郑生、于云天、谢海龙等国内外30多位著名的摄影师参加。

            以小龙虾为题材的电影《虾哥的故事》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播放,微电影《虾哥传奇》在第六届龙虾节首映。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潜字号”文艺精品走向全省乃至全国。2013年潜江市剧协举办湖北花鼓戏名家名段演唱会,由中央电视台全程录制并在戏曲频道播出,花鼓戏《情缘》在省政府主办的第一届湖北艺术节中夺得五项大奖。近几年,潜江作家在《中国诗歌》《长江文艺》《散文》等全国知名报刊上发表作品500余件,近百件文艺作品在全国各类大赛中获奖……

          “五大”群众文化 提升百姓幸福感

            借力电视传媒,“唱响潜江”响彻大荆楚。“唱响潜江”电视歌手大赛,被市民誉为“永不落幕的舞台”。大赛自2007年举办首届大赛至今,已陆续举办了四届。今年1月31日启动的第四届大赛,吸引了武汉、荆州、天门、仙桃等周边地市1000多名选手参赛,现场观众达数万人。通过“唱响潜江”走出去的潜江人郑格子获得中国好声音欧洲区冠军,曾令娇获得湖南卫视《女人如歌》总决赛亚军,汤晓菲唱进央视《综艺盛典》。

            利用市场办法,“舞动潜江”舞出真善美。从2013年潜江在全省范围内率先举办首届潜江市广场舞大赛以来,到2015年已连续举办了3次。活动全部采取市场筹资、政府“以奖代补”的办法运作,群众参与度高、社会反响好。

            传承戏剧文化,“戏迷潜江”提升幸福感。目前全市有近200多个业余花鼓戏剧团活跃在农村。2013年,潜江举办了首届荆州花鼓戏“戏迷潜江”声腔大赛,影响力、辐射力遍及江汉平原,将潜江变为荆州花鼓戏迷的“策源地”,“戏迷潜江”被评为“湖北省2013年电视艺术十件大事之一”。

            同年,由中国剧协组织的第五届“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在潜江举行,潜江选送的小品《抢婆婆》获得“优秀推荐剧目”奖;2014年,由中国文联、中国剧协梅花奖艺术团组织的“送欢乐、下基层”慰问演出来到潜江,尚长荣、裴艳玲、叶少兰等17位中国梅花大奖及梅花奖获得者依次登上潜江市体育中心舞台,让潜江市民在家门口就享受到戏剧大餐;在2014年第二届湖北地方戏曲艺术节上,湖北省花鼓戏艺术研究院排演的青春版大型古装花鼓戏《五女拜寿》斩获五项大奖;2015年4月,潜江市选送的皮影戏《四面楚歌》在高手如云的全国皮影戏展演暨第十二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绝技绝艺评奖中,斩获展演大赛金奖。系列文化活动的开展,极大地提升了潜江人民的幸福感和自豪感,潜江被评为“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

            以文化人,“欢乐潜江”传递正能量。潜江连续8年坚持每月组织开展一次群众自编自导自演的“潜江大舞台”广场文化活动,被市民誉为“没有围墙的剧场”。目前已举办了100多场,逐步塑造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品牌。

            发展特色产业,“魅力潜江”荆楚美名扬。目前,潜江有荆州花鼓戏、江汉平原皮影戏、潜江民歌、潜江草把龙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潜江木雕等9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部县市中位居第一位。通过打造“天下第一台——楚章华台”和“平原第一坝——南水北调兴隆大坝”,初步形成了以兴隆水利枢纽工程景观旅游区、龙湾遗址——章华宫主题旅游区、曹禺文化产业园景区为支撑的“三区一线”的文化旅游发展格局。通过引进社会资本,总投资15亿元、占地680亩的中国文化旅游生态龙虾城落户潜江,“十二五”期间,潜江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幅高于GDP增幅。“魅力潜江”文化旅游品牌正成为富民强市的“驱动器”和进位争先的“催化剂”。

          公共文化服务:月月有活动村村有队伍

            近年来,潜江始终把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作为文化惠民的基石来抓,加大投入,统筹推进,构建起了结构合理、功能完备、惠及全民的市、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一年365天,几乎月月有文化活动;300多个村和居委会,个个都有文艺队伍、活动场地和拿手项目。”市文体旅新局局长徐中兵自豪地说。

            扩基层,增强村级公共文化服务影响力。潜江市围绕“村村(社区)拥有一个文化宣传栏(廊)、一个综合文化室、一套体育健身路径、一个文化广场(或多功能体育场)”的“四个一”目标,推进村级(社区)文化设施达标建设,打造“15分钟文体服务圈”。

            此外,还为所有行政村(社区)配备了1至2套音响设备,有力地促进了城乡群众广场舞的全域普及、全民参与。

            提档次,增强市级公共文化服务辐射力。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一批代表地方特色的图书馆、群艺馆、博物馆、影院、剧院等公共文化设施相继建成,潜江市跻身全国先进文化县市行列。2003年,潜江市委、市政府把建设“文化名市”确定为重大战略目标。随后,文化建设掀起新高潮,启动实施了南门河游园、园林青文体广场、曹禺公园一期与二期等一批标志性的城市文化休闲景观工程。特别是打造了曹禺纪念馆、曹禺祖居博物馆、章华台基址展示馆等一批特色博物馆群,使百万人口的小城拥有了近10座博物馆,远远高于国家规划的2020年我国将实现每25万人拥有1座博物馆的建设目标。通过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形成“1+6”(市级总馆+6个镇处分馆)模式,实现了公共图书服务的城乡一体、通借通还,营造“书香潜江”氛围,探索出了一种深受百姓欢迎的图书惠民新模式。

            强中坚,增强镇级公共文化服务支撑力。不断完善镇级综合性文化中心功能,大力推进免费WiFi服务和“三室一厅一场”建设(即图书阅览室、教育培训室、管理和辅助用室、多功能活动厅和镇级中心文化广场),有条件的设立非遗项目传习所。目前全市23个镇处文化设施达标率80%。

            眼下,该市民间演艺团体180多个,各类协会和团体参与群众近30万人。

          文化名市:自觉自信自强的潜江力量

            办文化,就要办老百姓喜欢的文化,办出文化精品、地域特色,这是很早以前潜江就已经有的文化自觉。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潜江在市委、市政府多年持之以恒的努力与投入下,不断走向文化自强,形成了今天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局面。

            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政府的持续支持与投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内许多剧团经历了差额拨款、自谋出路的变革,潜江花鼓戏团却因曾获“文华奖”“梅花奖”而升格为湖北省实验花鼓戏剧团,正处级建制得以保留延续。在新一轮改革中,潜江又支持其挂上了湖北省花鼓戏艺术研究院的牌子,财政不仅不断奶,还全额拨款。为培养花鼓新秀,政府出资,与华中师范大学合办荆州花鼓戏大专班,40多名后备人才脱颖而出。支持出戏出精品,《家庭公案》《原野情仇》《生命童话》《情缘》《五女拜寿》等一批又一批花鼓戏精品不断涌现,获得一项项殊荣……

            不单花鼓戏,潜江市大力探索,打造“双五”文化品牌,既有五大精品文化,又有五大群众文化,并通过连续举办曹禺文化周、龙虾节大型节会,将文化盛世推向顶峰。

            近年来,潜江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文化事业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举办文化旅游发展高端论坛,明确了潜江文化发展定位、发展模式、发展目标等核心问题。潜江组建了以国务院参事为团长的“潜江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家顾问团”,定期为潜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建言献策。潜江将600万元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纳入年度财政预算,用于精品文艺创作、曹禺文化品牌打造和群众文化活动开展,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扶持和财力支撑。“十二五”期间,潜江用于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群众性文化活动、文化产业扶植和文化体制配套改革的投入突破20亿元;落实市政府承诺的十件实事,每年送文化送电影下乡投入120万元;每年安排中国剧协梅花奖艺术交流中心和中国曹禺剧本创作基地建设资金200万元。仅2014年,公共文化支出达7475万元。

            潜江还十分重视文化人才梯队的培养。市财政每年都会对各协会进行大力支持,设立文艺专项补贴资金,对农村和城区的文艺团体和民间文化带头人每年给予补贴。为了储备文艺人才,采取政府出资,文化部门与上海戏剧学院、华中师范大学联合培养人才的培养模式,近6年共引进和培养各类文艺专业人才100多人。

            今日潜江,在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发展质量明显提升的同时,文化力量悄然开枝散叶,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正在成为更为雄厚扎实的“潜江软实力”,助力潜江不断走向新的辉煌。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爱发体育(中国)-爱发体育(中国)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