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p id="fdmc1"></rp>
    <button id="fdmc1"><object id="fdmc1"></object></button>
    <tbody id="fdmc1"></tbody>

    1. <progress id="fdmc1"><pre id="fdmc1"></pre></progress>
      <rp id="fdmc1"><object id="fdmc1"><input id="fdmc1"></input></object></rp>

      <tbody id="fdmc1"></tbody>
      <th id="fdmc1"><pre id="fdmc1"></pre></th><tbody id="fdmc1"></tbody>
        <dd id="fdmc1"></dd>
        <rp id="fdmc1"></rp>
        <em id="fdmc1"></em>

          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黄冈网站
          英山地域文化概略
          2023-07-18 08:44:03   来源:今日湖北   分享:
          0

          1689640961540865.jpg

           

               山有山形,山有山魂,自然界的不朽,尽在山中。大别山,历史悠久,古老而神奇。她,横空出世,东西连脉,南北分界,绵延千里,横亘于长江、淮河之间。主峰天堂寨,雄踞鄂皖,俯瞰河南,一柱擎天,水泒冮淮。早在震旦纪,整个大别山还是一片古海,她以钢铁般的脊梁,突出江洋的浸泡而崛起,是地球上第一块古陆基地。她,历览26亿年的风雨沧桑,虽满身伤痕,瘦骨嶙峋,但始终不改初衷,以博大的胸怀,承载无尽的兴衰枯荣,无私奉献,养育着繁衍不息的万物生灵。

              大别山,是一座革命之山,红色之山。同时,也是一座孕育人类生命和文明的文化之山。早在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英雄的大别山人民,世世代代在这绵延千里的大小山脉中,演绎出一幕又一幕壮丽宏浑的历史悲喜剧。历史上,江淮八十二寨,圻阳四十八寨,历代起义队伍于此揭杆而起,反封建、反压迫,烈火燎原惊环宇;大革命时期,北达淮河南贯长江的鄂豫皖革命根据,红遍中原;抗日战争时期,徐海东率红二十五军,从英山出发走出大别山长征到陕北;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千万儿女血染自由解放的大旗红。

              大别山造就了许许多多的仁人志士、英雄豪杰。仅黄冈而言,伟大的北宋活字板印刷术发明家毕昇,明代医圣李时珍,民主斗士闻一多,地质学家李四光。共和国一位元帅,两位国家主席,三位一大代表,四大文化名人,五位国务院副总理,六大军区司令(政委),以及数百位将年,均诞生于她的怀抱中。

              古老的黄冈,红色的土地;英雄的英山,文化的摇篮。历尽血与火的洗礼,从红色中走来,在绿色中崛起。一代接一代,秉赋大别山“顶天立地、博爱苍生“的奉献精神,传承创造博大精深的的农耕文化,发扬光大纯朴的民风、醇厚的民俗;保护开发丰富的山水资源,挖掘升华深厚的文化积淀,永无休止地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文化源流

           

             大别山腹地中心的英山,是位于湖北省东北角的革命老区边区县。是古岳“衡山”“穷谷、穷穴”之地,古为皋陶部落,汉为英布封疆,宋为毕昇故里。东与安徽的太湖、岳西两县接岭,北与安徽的霍山、金寨两县连峰,西与本省的罗田县犬牙交错,南与本省的浠水、圻春山水勾连,实为七星拱斗狮龙之形的北斗县。

              英山境内,万山磅礴。控引皖湖,肘掖江准,襟带吴楚,驰跨荆扬。素为鄂皖咽喉,江淮要塞,荆扬古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江淮八十二寨,圻阳四十八寨,英山占其二十八寨之多。主寨天堂寨、旗寨英山尖均座落境内。吴头楚尾,东西连脉,南北通衢。历史上,隶属关系更迭频繁。春秋属楚为古“英国”、“英氏国”、“英六国”,南宋咸淳六年(公元1270年)立县,1932年由安徽安庆划归湖北黄冈所辖。“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版图面积1449平公里,三乡八镇313个行政村,人口40万。

              英山语言(古英语)属北方语系。境内东、西、南三条河域,语言大同小异。语音谓之“吴音楚语”、声腔誉之“吴风楚韵”。循水系同源分流,故与罗田、浠水同近;其民风习俗,因山连岭共,而与霍山、岳西、太湖相似异同。

          英山地处偏僻,幸因位于大别山腹地中心,历来是华中湖北、安徽、河南的交通要道,人们在生产生活、经济社会等方面交往密切,人情风俗相互影响,分化异同融汇,而致英山地域文化多姿多彩,蕴藏深厚 。英山自古以来,礼仪风盛,民风淳朴,士勤于学,民力于田,鉴古观今,耕读传家。在历史长河里,生产生活实践和社会活动中,创造了许许多多的民间艺术、民俗风情,类出多门,纷繁叠化,绚丽多姿,交相辉映,美不胜收。因此,英山实为华中南北文化的集积地。英山,这片文化的沃土,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是江淮文化、吴楚文化、荆扬文化、中原文化、齐鲁文化、佛道文化的交汇地。多种文化在这里碰撞交合、传承发展,积淀了肥沃的文化土壤。所以,在这片古老神奇的土地,有着令人骄傲的“文化名片”和令世人惊叹的“文化现象”。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活字板印刷木发明家毕昇出生在这里,他得山川之灵气,采家乡之泥土,抟土成型泥活字,这一伟大发明创造刷新了天下,改写了历史,为人类文明提速千年,立下了永不磨灭的功勋。一代代英山人在毕昇活字瀚墨馨香熏陶下,人才辈出。南宋首任1知县段朝立、清代刑部尚书金光悌、潮州知府李士彬、民间文学智者闻筱辑、辛亥革命老人傅惠初等,都有书画、故事、诗文佳作广为流传。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熊召政、姜天民、刘醒龙、郑能新等著名作家从这里走出大山,先后荣一摘中国当代多项文学大奖。其中,熊召政、刘醒龙先后荣获中国最高文学奖——茅盾文学奖。同一个小县,同一个时代,走出这样一批重量级的作家,这是一种罕见的地域文化现象。他们的作品里都不同程度地留下了英山民间文化影响的深刻烙印。英山,就这样以其特有的风范孕育出一代骄子,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留下深深的印记,在时空克影的深处,形成一片灿烂的文化风景。

           

                    二、民间艺术

           

              英山,蕴涵着丰富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勤劳淳朴的英山人民,世世代代在这块美丽而神奇的沃土之上,不仅创造了丰厚的物质文明,也创造了辉煌的民间艺术。

          (一)英山民歌

              英山的民间艺术种类繁多,首当其冲的要数英山民歌。粗略划分有:革命民歌、山歌(田歌、畈腔)、小调、号子、儿歌、灯歌、花鼓等七大类,计千余首(见油印版《英山民歌》、《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各具特色,历史悠久,蕴藏丰富,代代相传。

              英山革命民歌,旧瓶装新酒,填词编曲,如号如鼓,激人奋进。英山山歌,随情应景,如电如风,高吭嘹亮,动人心魄。英山小调,抒情示爱,如泣如诉,直白胸臆,沁人肺腑。英山号子,粗犷豪放,如嚎如吼,抑扬顿挫,张驰有度。英山儿歌,轻声嘇语,如呓如诵,催眠入梦,幼教摇篮。英山灯歌,轻歌漫舞,如痴如醉,情景交融,教化风物。英山花鼓,鬼斧神工,如曲如戏,长歌故事,短曲言情。英山花鼓,五鼓(南调花鼓、北调花鼓、天花鼓、地花鼓、打鼓说书)纷呈,敲锣打鼓,台上台下,如戏如舞,引人入胜。

          英山民歌虽然类别多异,但表现手法别中有同,其伴奏不分有无,均以说唱为主。其曲调古老,特色浓郁,内容朴素,表演健康。既有流传古老的传统曲目,也有触景生情的信口开河现作,亦或悲欢渲泄,随风倒舵的依情带声之为。等等这些,既具山的刚雄隽永,又具水的婉转悠扬,实为山魂水魄天高地远的性灵之属,江淮吴楚文化交融珠连璧合的艺术精华,天南地北情爱相恋相惜的文化奇葩。英山民歌无愧于““吴风楚韵”地域文源泉的美誉(见:(鄂)4211—202142/图《鄂东民间文化》)。

          (二)英山民戏

              英山民间戏曲,即采茶戏,亦谓“草台戏”、“踩台戏”。融汇英山山歌、田歌畈腔音乐原素而成曲调,后易儡借锣鼓哄托,就板眼演唱而成之为戏。其后,演绎进化为楚刷、汉剧、京剧、黄梅戏。

              英山采茶戏,其形源于面具歌舞之“儡”(亦称儡戏),是古代驱魔打鬼,摄魄收魂做法事之用。经唐至宋,纳采茶山歌、畈腔田歌之精华,纳村野俚曲小调声腔入板眼,而成就为舞台戏曲雏型。

              考,英山王、段两姓《宗谱》,明帝朱洪武为表彰英山王、段舅甥平叛灭匪之功,除分别御高山一望放马一跑之田地外,还赐一百零八部文戏于王(王子璋),赐宫庭器乐《工尺锣鼓》、《丝弦锣鼓》于段氏(段伯坚)。王姓即山歌采茶调、借《工尺锣鼓》、《丝弦锣鼓》有板有眼的打击乐伴奏,演绎一百零八部御赐戏文,以彰建祠修谱、春秋祭祖之功德。曾有诗人歌赞曰:悠扬鼓乐响高楼,男人妆成女子头。容易少年容易老,一时欢笑一时愁。金榜题名空富贵,洞房花烛假风流。而今识破其中味,曾作江湖浪子游。清道光年间,一居士赋《竹枝词》云:“俗人偏多情,浪里油腔最喜听。土湾(土墩)约看花鼓戏,开场总在两三更。”可见风靡盛况。英山与圻、浠、罗三县毗邻,语言相近,罗田人余三胜曾与英山采茶戏搭班,后来,他携采茶戏入城进京,为丰富成就京、汉、楚剧的表演艺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尽管源于英山采茶戏的京、汉、楚戏后来居上,但,却被限制,不准入祠唱谱戏,进庙酬神佛,自古迄成为不可逾越的艺诫、班规。

          明代之后,为避战祸,或灾年逃荒,英山采茶戏拆班各保,简易行脚走江湖,演变为沿山唱采茶,循水打花鼓”,而流传于神州大地。其艺术精华被各个地方“借鸡生蛋,其音乐原素,亦成为江淮戏曲、湖南花鼓、秦腔豫剧,以及京、汉、楚剧之母了(见:鄂黄内图字2004(01)号《说茶》)。

           

            三、民俗文化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英山人民都有着继承历史文化遗产的优良传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英山的民俗文化浴火重生。在英山,道道田垅山冲,座座茶园药圃,处处乡野村落,哪里不风行着从古迄今约定俗成的民间习俗!条条市井街巷,家家院落门庭,块块公共场所,何处不洋溢人性喜怒哀乐的气息风情!等等这一切,像一颗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在绵延不绝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生生不息,而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话中,自我教育、自我愉悦、白我觉悟的精神食粮。

          (一)婚庆文化

          人们对人与动物的区别,简单一句话,断言“人是有感情的高级动物。太绝对了!动物没有感情吗?有首诗描写老虎狩猎,“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余苏”.不证实动物也有情爱吗?!人与动物的区别,应该说“人,是富感情、有文化的万物之灵才确切。人世间的生老病死,忠孝节义;结婚育子,传宗接代,是亘古不变的自然规律。对此,人们总会以文化活动来表达崇敬,赋予仪式感之庄严和成就感之重大。其中,英山的婚庆文化独树一帜。她集中表现在拜堂闹新房的《撒帐歌》中。此歌流传原有12阙,对应一年十二月。现挖掘的仅11阙(见鄂黄内图字(2O11)第21号《唱春风》)。其表演形式自由,大多为一人号唱众人和,每号唱一句,众呼应“喜呀!”,气氛热烈,闹之有序;亢奋火热,乱中有规。大俗致大雅,亦谐亦趣,耳濡目染长知识。挑逗并歌赞,风流不下流,疯狂不癫狂,寓教于乐酒酣中。欢天喜地,快天乐非常。

           

           1、拜堂词   喜洋洋来笑洋洋,一对红烛照华堂。昨日娘家闺阁女,今日婆家拜高堂。一拜天长和地久,二拜地久又天长,三拜爷奶千千岁,四拜公婆福寿长,五拜五子登科第,六拜六个状元郎,七拜七子团圆聚,八拜佛祖坐高堂,九拜九国归丞相,十拜国泰民安康。高堂拜过拜天地,恩哥情妹结夫妻。你亲我爱同度日,千年媳妇万年妻。祝愿媳妇生贵子,早生贵子早为婆。千年慈母万年婆,万年婆母福寿多。福寿子多多福禄,恭贺新人早登科。——夫妻恩爱,转入洞房!

          2、叫门词   桃枝夭夭靠墙栽,其叶蒸蒸长上来。之子于归新娘子,才子佳人把门开。一步跳金阶,龙门两扇开。门帘高挂起,恭贺进房来。走到房门边,哪个把门关?开开门来是好汉,不开门来打皮寒。喜事门前闹喧天,黑壳乌龟把门关。左脚踩了乌龟壳,右脚踩得壳一翻。天上乌云风扫开,麒麟送子房门外,各位先生把门开。一对喜烛照进来,望见新房门不开。赐你黄金千百两,宝贝门栓自己开。——打开哟!

            3、进门词   子曰孝而进洞房,不亦乐乎看新娘。有朋远方来相见,不亦乐乎到天光。你也知来我也晓,热热闹闹又何妨。桃技摇红花正开,层层碧叶衬芬芳。摘下红花掀绿叶,欢天喜地撒进房。红花撒上新娘面,牡丹花开亮堂堂。绿叶撒入罗帐内,鸳鸯枕上恩爱长。龙生龙子满门喜,荣华富贵万年长。——喜呀!

          4、铺床词    红烛照粉墙,宾客闹新房。棕子黑如墨,笑撒象牙床。一撒长年富贵,二撒金玉满堂,三撒三元及第,四撒龙凤呈祥,五撒五子登科,六撒子孙满堂,七撒贵子千金,八撒女配才郎,九撒天长地久,十撒地久天长。白粉墙,红漆窗,烛影摇红闹新房。大红柜里有财宝,大红箱里有喜糖。金银财宝都不要,客人只要瓜果糖。如果喜娘不开箱,一夜闹到大天光。——快点呵!

          5、行步词   红烛插灯台,金花照玉阶,高堂迎贵客,撒帐试郎才。一步二步花正开,三步四步花满台,五步六步花容好,七步八步到房来。  走进新人房,金柜对金梁。新郎早已对我讲,到他洞房看新娘。看她玉面扬喜气,看她红漆象牙床。象牙床上铺锦绣,锦丝绣被盖鸳鸯。鸳鸯成对、凤凰成双。好公子生五个,好姑娘生一双。大公子朝中宰相,二公子兵部侍郎,三公子云南布政,四公子四品堂堂,五公子年纪虽小,带管十三省钱粮。大姑娘皇宫嫔妃,二姑娘皇后娘娘。——欠死人也!

          6、乐府词   炮子一响喜盈盈,我今来到贵府门。来到贵府致祝贺,恭禧大婚两新人。关关之睢一块屏,在河之洲两个人。巧言令色真好看,君子好逑做夫人。赵钱孙李一枝花,周吴郑王到府家,冯陈褚卫生贵子,蒋沈韩杨点探花。学而习之进贵府,不亦乐乎看新娘。有朋远来相聚会,不亦乐乎到天光。——恭喜哈!

           

          7、房中词   一撒房中笑融融,昔日有个蒋世龙。有缘千里来相会,金莲配对状元公。二撒房中笑嘻嘻,昔日有个郭子仪。子仪本是忠良将,七子八婿着紫衣。

          三撒房中笑喧喧,昔日有个汤子年。有幸得配杨小姐,夫唱妇随好姻缘。四撒房中笑连连,昔日有个江秋莲,有缘配定张公子,春风得意点状元。五撒洞房笑洋洋,昔日有个赵玄郎。玄郎配定贺氏女,后来高高做娘娘。六撒洞房笑盈盈,昔日刘备去招亲。孙权施的美人计,哪知弄假竟成真。七撒房洞笑泱泱,七仙女子下天堂。只因董永孝心大,天赐良缘配成双。八撒房中八古人,好比太公辅明君。保定周朝八百载,榜上斩将众封神。九撒房中笑得好,只有张公百忍高。九十九忍天庭去,玉皇大帝着金袍。十撒房中赐十全,恭喜新科小状元,自从房中撒了帐,荣华富贵万万年。——天下归心!

          8、挂帐词  东方一朵紫云开,西方一朵紫云来。两朵紫云巧相配,且把罗帐挂起来。一把柏子撒向东,十朵莲花朵朵红。今夜夫妻团圆会,早生贵子坐九重。二把柏子撒向西,十朵莲花朵朵齐。今夜夫妻团圆会,早生贵子穿紫衣。三把拍子撒向南,十朵莲花朵朵全。今夜夫妻团圆会,早生贵子守湖南。四把柏子撒向北,十朵莲花朵朵结。今夜夫妻团圆会,早生贵子坐湖北。撒了四方撒中央,撒向新郎与新娘。撒得新郎微微笑,撒得新娘喜洋洋。——爱河永浴!

          9、照人词  洞房花烛照莲花,要照新人早当家。要照新人当面照,果然美貌一枝花。一照新人龙凤头,两朵金花二面留。两边好似垂丝线,单照中间人中沟。二照新人一对眉,眉毛长短一般齐。左右分明弯弯月,初三初四月娥媚。三照新人脸大方,桃红水色巧梳妆。不言不语眯眯笑,满面春风现阳光。四照新人眼目清,天官赐福似观音。新人生得多美貌,必是贤良载福人。五照新人嘴上红,胭脂水粉点芙蓉。消魂夺魄天仙女,果然乖巧玉玲珑。六照新人肩背均,平平稳稳似天平。动静端庄真雅致,福禄双全载儿孙。七照新人十指尖,一双玉手搭郎肩。倚靠新郎娇羞态,月里嫦娥爱少年。八照新人五色衣,姹紫嫣红正相宜。颠鸾倒凤牙床上,鸳鸯交颈云雨催。九照新人绣花裙,绣花裙上现麒麟。麒麟送子夫妻乐,早生贵子入朝门。十照新人小金莲,金莲不过两寸三。头上照到脚上止,遍身福禄美姻缘。

          ——美不胜收!

          10、良宵词   混沌初开天地分,位列三才天地人。三皇五帝乾坤定,秋去冬来又逢春。鸿钧一道传三教,老子一气代三清。释迦牟尼如来佛,周游列国孔圣人。轩辕皇帝制甲子,周公制礼定婚姻。自古良缘因夙缔,常言佳偶自天成。红叶题诗风流咏,天缘境开孔雀屏。朱陈当年并缔好,秦晋昔日喜联姻。窈窕淑女宜家室,君子好逑美钗裙。花开富贵唐三彩,灯烛辉煌舜尧明。亲朋戚友来恭贺,喜酒喝得醉矄矄。炮竹声声新人到,新郎新娘喜盈盈。鸳鸯枕上吟佳句,婚姻巧合称人心。春光万里花千树,良宵一刻值千金。襄王乌江会神女,柳毅传书入洞庭。姻缘本是前生定,三生石上早注明。夫妻恩爱甜如蜜,蜂蜜加糖甜透心。曾记古人诗一句,夫妻和睦家道兴。更喜党的好领导,精神物质讲文明。同心拥护共产党,合意孝顺二双亲。白头偕老从今起,并蒂莲开香气熏。人文蔚起千里秀,瓜瓞绵绵四时春。春暖花开行好运,娘娘赐下玉麒麟。日月乾坤天清朗,五湖四海人共荣。今日洞房花烛夜,明年生下少郎君。聪明伶俐人人爱,幼教送入学堂门。考取清华与北大,柱国安邦栋梁臣。为国为家作贡献,振兴中华远扬名。紫气东来呈祥瑞,贵府年年喜临门。帐撒此处暂押韵,换换别人再高声。——多谢哈!

          11、百花词   金花艳冶,花彩辉煌。共撒百花仙子,花烛洞房。绣花枕,雕花床,锦花帐内结鸳鸯。恰值赏花人到,花影飘扬。且看花姑花姐,巧饰花妆。惟菊花之有佳色,花气芬芳。参花客,戴花娘,花日三更闻凤凰。如此花天花地,一色花光。彻底花男花女,齐到花堂。候花讯之音早报,喜看花房。

              先撒莲花君子,独占花魁,玉花手,探花才,美人花下美人来。花枝朝动,花蕊初开,惹得花情缭乱,花意悠哉。

              后撒兰花淑女,正值花开,桃花脸,杏花腮,花容月解人颐。花满花移,粉面如花苍玉色,花样争奇。花裙云幅掩冰肌,花油双鸾扫黛眉。解开花扣重重锦,绣退花枝,则见夜深花睡去,正是梅花破蕊时。花圃上莺呼燕语,花团里凤倒鸾颠,落无花片,对花不饮应积即刻合欢花发,如此荷花放荡,喜灯花之放彩,乐伴花眠。

              芍药花开行早道,桃花源里泊花船。勿惊暗处花光景,涌入花园野渡前。倾蔓花中倾蔓蕊,合婚花上合婚天。感笔花儿生梦,种梅花迎仙。花心必是天星梦,去利花年。掀开花被,俨然花插并蒂莲。

              花颜带笑,花儿含羞,花树将逢白露,花丛恰隐浮鸥,近来牵牛花于前世修。衣线花儿粉饰,帽插花儿盈头。满身花香似桂,照眼明花是榴。此花不如凡花朵,偏仙花夜水先流,演出百般花态,花瑞相偕。值由花酒醉,再玩花苔。寻向花豪杰,何惜花向手中栽。伫看花开富贵,家家人道看花回。今日洞房花烛夜,看花人为爱花来。生男子,丹桂花儿人人爱;生女子,木莲花儿步步排。有一般花帐撒不尽,留得那家花人来。——天上人间!

           

          (二)英山茶文化

          长江、准河两条长蛇蜿蜒环抱中的鄂豫皖三省数十个县市区,连成一体巨龟之形的大别山,古老得令人瞠目,神奇得令人咋舌。座落其腹地中心,、狮龙之形北斗之县的英山,从古迄今,演绎出一幕幕汇江准文化、荆扬文化、齐鲁文化、吴楚文化和佛道文化于英山茶文化于一体,溶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学艺术精华于一炉,焕发出古茶文化与现代文明相映生辉的勃勃生机和活力,其深厚的积淀见证于“千年茶地名、五里一茶亭、百载歌舞戏、古今诗联文”之中(见:鄂黄内图字2004 01号《说茶》)。

              1、吴楚关键地 千年茶地名   早在唐宋时期,英山就是著名的茶产区。史载英山,古《禹贡》扬州之域,春秋属楚,汉属荆州江夏郡,晋属豫州弋阳郡,宋属圻州。宋咸淳六年(公元1270年)立县,元、明、清属淮南六安,民国属安庆,1932年由安徽划归湖北。由于历史隶属多变,有关英山茶文化的历史记载也归属不详。据零星资料考证,英山的“团黄”、“圻门”与安徽的“黄芽”,因“色澄碧而清冽,味馥郁而沁芳”,而并称“淮南三茗”,多次被列为上品。据《唐书·地理志》载:“圻州士贡有茶,而其茶尤以水为特著,圻水之茶又在县之北山。”唐代的英山即为圻水县之“北山”,而“土贡有茶”即说明当时的英山茶就已是宫庭贡品。志载:“英介圻、罗、太、霍之间,崇山峻岭,纵模二百余里,实为吴楚关键。”“况英地处山陬,素称膏壤,其间峰峦之雄秀,物产之丰饶,风俗之淳厚,远近戏称乐土。”

              物以产地而兴盛,地因物优而名扬。由于英山产茶历史悠久,其地因茶而名的则为多见,如方家咀乡的茶园畈、金家铺镇的茶园、雷家店镇的茶园岭和茶园庙,草盘地镇的茶园村等等。而因茶叶产生的地名传说,则更为神奇,其中,最动人的要数“仙人摔担篓子石,姐送情哥十八盘”(见《说茶》、《英山故事集》)。

          这个传说有多种版本,故事中述说丈夫名“英六”,其妻谓“茶姑”,两人长期生活劳作在万山磅礴的深山老林云雾里,加之还有一座英山尖,故此,人们干脆把英山这块地方称作“英山县”,把英山茶称之为“英山云雾茶”了。

              2、鄂皖古驿道 五里一茶亭   中国茶文化自宋代深入市民阶层,最突出的就是大小城镇广泛兴起的茶楼、茶馆、茶室、茶座、茶亭。在这种场合,士农工商、文人墨客都把饮茶品茗作为友人欢会、人际交往不可或缺的手段,就连积善施茶也成为生活本身的重要内容。由此,不同地区的民间,就自然而然产生极为丰富的茶俗文化。

               英山曾是古代荆扬通道、江准通衢的驿路孔道,英山境内有东、西、中三大界岭,东西南北四条线,均为当时设置邮传塘铺和车马驿站的所在地。因此,历史悠久的英山茶产业,自然而然地形成积淀深厚的茶文化。英山本地人不仅普遍有喝茶的习惯,同时,还有施茶便旅,建亭利民,茶事礼仁,行善积德的优良传统。其设施建设颇为突出。特别“十里一街铺,五里一茶亭”尤具特色,由此,极大地推动了茶产业的强劲发展和茶文化的不断繁荣。

              英山三界岭、四条线之古道,从1920年到1949年间,建有茶凉亭百余座。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仍有少数存在,如杨柳杨树堰的李公桥茶凉亭等。《英山县志》载:1920年,全县大型公益茶凉亭有12处,中、小型茶凉亭则多不胜数。修建这些茶凉亭的,由当地氏族捐地捐资,乡贤绅士出面集资或捐地建亭。也有为数不多的私人义助,如南河亭子岭茶凉亭,即系宋代首任英山知县的段朝立所建。

          茶凉亭的施茶主,一般由公众推选为人正直,热心为公众服务,且讲清洁卫生的人担当。他们吃公捐粮,负责砍柴挑水,烧茶扫地,一年四季,日复一日,尽职尽责,任劳任怨,一代接一代,蔚然成风。把冬暖夏凉的茶水供给四面八方的乡亲,南来北往挑脚行旅的过客,让人们亲身感受英山茶凉亭的温暖和惬意,领略英山茶文化的良善教化和家国情怀。不仅如此,友善好客、义行天下的英山人,不仅家家户户种茶制茶,施茶卖茶,将其视为生产的必要、生活的必须,而且,自斟自饮消渴提神成为生命的日常。更乐于迎宾待客,敬茶品茶 ,则成为世代相传的基本礼仪。

              3、云山雾海里 百代唱采茶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层次复杂,内客丰富。但,茶文化内涵,至今尚无确切的定论。秦汉前的文献中并无“茶”字,而“荼”即“茶。”仅将茶文化的含义简单相合来表达茶之一切,都不能满足人们日新月异对茶文化的需要。而源于英山,流传大别山地区数百年的英山采茶戏为主要艺术形式下的茶道、茶歌、茶戏,则体现了中国茶文化又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1)英山茶歌的起源与采茶戏的形成

              英山茶歌源起于英山山歌、花鼓、灯歌、田歌和畈腔。据考,古时,茶春时节,红男绿女进山采茶,“吆三”成群,“喝五”为队,为消解劳作疲乏,鼓舞情绪,吼山歌和畈腔遂出自然,唱花鼓哼小调发自心声,应景怡情高唱调,抒怀示爱低咏吟。白天采茶,一呼百应唱山歌;夜晚制茶,小曲轻音唱情歌;外出贩茶,放胆吆喝唱茶调,敲锣击鼓,市井乡村唱戏文。其最具代表性的英山茶歌有:《十二月贩茶》、《贩子茶》、《小小茶树矮墩墩》、《十指尖尖摘细茶》等。典型的采茶戏有:折子戏歌《送香茶》等。

             (2)采茶戏的传播与发展  采茶戏盛行于山野乡村,其声腔旋律综合茶歌,、花鼓、田歌和畈腔(哦呵腔)蜕化而来,其表演无丝弦伴乐,仅以锣鼓板眼间奏推行。台上一人唱,高腔哦呵众“助腔”,旷野和声,此起彼伏,浩浩荡荡,气壮山河。

              英山人爱家乡采茶戏,过年迎春接福唱春戏,正月十五玩灯唱灯戏,庙会聚众唱会戏,氏族宗祠祭祖唱谱戏,婚嫁寿庆搭台唱家戏,消灾祈雨还愿唱社戏,秋收欢庆酬神唱大戏。总之,一年到头,四时八节都唱戏。据《英山县志》载,英山三河大地先后修建寺观近200处。南河瓦寺前在梁武帝时,曾是佛教圣地,有50多座寺庙,得“菩蕯湾”之称。王、段两大家族,每年正月祭祖,都要在各自祠堂广场戏台上开锣唱戏,请名角邀名班唱名戏,吸引观众,形成对峙局面,人们戏称之为王段二家“对台戏”。时至社会主义新时代,英山采茶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国家合片保护,循规依序传承,不断发扬光大。

          4、英山茶叶节  古今诗联文 

          提起中国的茶文化,人们自然而然会想起“茶圣”、“茶祖”的唐代学者陆羽,是他写成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百科全书《茶经》。“自古高僧爱斗茶”。在我国茶业发展史上,宗教的作用不可低估。佛道崇茶,历史上通晓茶事的高僧大德不乏其人。唐代诗僧皎然,亦是有名的茶僧。

          中国历代咏茶的诗词更是绚丽多彩。以茶抒情,以茶交友,以茶联谊,留下了数以千计脍灸人口的佳作名篇。其中,知名度最高的,当推唐代诗人卢全的《饮茶歌》。大诗人李白、白居易等唐宋八大家,乃至帝王将相、名臣侠士,直至现代中国伟人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等,均有品茶吟诗论国事之佳话,更有专家学者鲁迅、郭沫若、张大千等,啜茶著述留名篇。

          英山是茶叶大县。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英山茶业从过去的副业逐步发展成为支柱产业。自1992年举办首届“中国·英山茶叶节”至今,年年茶叶节,古今诗联文。英山茶文化的繁荣发展,已炉火纯青,长足进步。(见《说茶》)

             (三)饮食文化

              “官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从古迄今,人世间婚丧喜庆,逄年过节,老人做寿,小孩抓周,高考及第,升官发财之时,人们极尽聪明与才智,纳日月之精华,烹茶敬客;吸大地之灵气,设席宴宾。由此,将英山的饮食文化推崇极致,而多姿多彩绚丽辉煌。

              英山丰富的饮食文化,集江准风俗于一体,汇南北风情于一身,独具神韵。英山各类喜庆办席,惯行银鱼席、胜干席和海参席,这三席尤以海参席为最佳。海参席十大碗,即:“一碗海参江中走,二碗胜干少用油;三碗银鱼合虾面,四碗鸡蛋到九州;五碗圆宝拿在手,六碗雄鸡凤凰头;七碗海带青丝扭,八碗千张木耳溜;九碗大块为正肉,十碗烤碗鱼客要留。”这第十碗鱼为什么要留着不吃呢?究其因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旧英山,缺粮少鱼,珍贵得很,即便过年,席上的鱼也要留到过正月十五后才吃。尽管如此,勤劳淳朴的英山人,待人接客,倾其所有以尽礼仪之道,毫不吝啬。“饭蒸菜,水煮粑,竹杆挂面酒开花;吊作罐,蔸子火,土罐煮粥火烧粑”等英山饭菜汤饮百余种,依然故我,随风就俗,四季翻新,独领风骚。

              英山地道的汤饮菜肴百余种:南瓜粑,红芋饭,转锅疙瘩手擀面。玉米糊,辣椒渣,甜麦豆酱香油拌。炖土鸡,清炖?,河鱼山虾菜油煎。罗卜菇,香腌菜,酱淋豆腐臭满垸。蕨禾秒,珍珠花,米灌猪肠红艳艳。安乐菜,麻齿苋,干菜虾米蒸鸡蛋。尿泡粑,臭豆渣,烧毛狗肉辣出汗。牛龙骨,干风羊,?的腊肉好下饭。娥媚豆,干豇豆,芥菜荫子肉丁拌。将军菜,干黄花,春刁笋子临时办。土罐粥,酸烙菜,茯苓熏肉香好远。南瓜子,芋头果,灶粉麦泡干芋片。炒黄豆,煎米茶,花生芽子红苕杆。南瓜叶,泥芋禾,本地苦瓜吃后甜。红芋粉,黄蛋丝,粉丝豆油扯不断。泡藕粉,糯米团,酥粉圆子燉鸡蛋。灯笼椒,红洋姜,冰冻豆腐煮不烂。桂花茶,桔梗肉,天麻燉肉大麦饭。鱼腥草,铁梭角,山楂枸杞土白干。冻米糖,雪花粑,层层芝蔴黑白间。炒葫芦,丝瓜汤,羊肉罗卜牛肉面。泥包鱼,烧红芋,土鸡块儿味道鲜。鸡蛋酒,油烫饭,灵芝燉肉身康健。地躺菇,松菇汤,苦菜地菜纯天然。山麻鸡,山野兔,野猪瘦肉烧吊罐。炖甲鱼,煮王八,松鼠煨汤不腥膻。腌辣椒,干河鱼,合煮豆腐甜巴酸。烫豆糕,印花粑,过年家家扯油面。烙面粑,煎香饼,千张薄得能洗脸。苦丁茶,加姜片,锅巴冲粥大火煎。软杴粑,菜做馅,端午粽子划龙船。三合汤,糖心蛋,感冒发热吃辣面。粉蒸肉,煸泥鳅,泒丝切块炒黄鳝。蒸发粑,高梁圆,正月十五吃汤圆。米粉粑,南瓜掺,死人拦坟圆平安。做豆腐,打糍粑,杀猪宰羊为过年。女出嫁,儿结婚,自制糖果土特产。老做寿,小抓週,太阳底下摆大宴。海参席,银鱼宴,胜干三席用托盘。韮菜绿,葱蒜香,四季青菜锅巴饭。等等,应有尽有,令人咋舌,回味无穷。

              更有世代相传下来的千年传奇毕昇饼,活字源起的刀划粑,平中见奇的长寿面,满园散放的茶乡鸡,氤氤气化的野菌菇,味鲜康体的石耳捶肉,以及大别山赤灵芝燉肉等药膳系列,一经发掘提升,即可成为引领时尚的产业品牌,而使独具英山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闻名遐迩,声名远播。由此,给人们以各自不同凡响的康养感受与文化熏陶,充分满足不同人群对多样化饮食养生的需求,同时,也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注入勃勃生机与強劲活力。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勤劳勇敢的英山人民,秉赋千年老祖宗毕昇“开拓进取,创业创新”精神,融空灵的自然生态和深厚的地域文化积淀于一炉,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进取状态,浓墨重彩地书写出各个历史时期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时代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英山是一块“七星拱斗涌温泉,地灵人杰出英雄”的神奇土地;在革命战争中,英山是一块“前赴后继求解放,血染三河大旗红”的红色战地;在和平年代中,英山是一块“治山治水治贫穷,战天斗地改山河”的火热工地;在改革开放中,英山是一块“高桑矮茶地下药,生机无限涌春潮”的绿色宝地;在二十世纪末,英山是一块“原草原木原生态,野滋野味野风情”的旅游热地;在新世纪中,英山是一块“古今文明相辉映,诗情画意瀚墨香”的人文土地;在新时代中,英山是一块“乡村振兴建小康,文化旅游火正红”创业创新的黄金地。放眼英山,“水碧天蓝美画卷,鸟语花香万山红”。

              曾经,英山黄梅戏唱进了北京中南海、人民大会堂,一县两人夺冠茅盾文学奖。时下,植根于地域文化沃土的书法、美术、音乐、文学艺术作品屡获国内外大奖。一曲《大别山情怀》,响彻神州惊天下,采茶、黄梅戏民艺民俗,地域文化宝藏焕春风。年年茶叶节,处处新农村,户戸农家乐,天天颂歌声。英山,金山银山百宝山;英山人民,永跟党走续长征。一代接一代,继承发扬悠久的地域文化优秀传统,开发丰富的山水资源,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发扬光大深厚的地域文底蕴,用无穷的生命创造,永无止境地展现“文化强县,旅游天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不朽神奇。

           

          (本文作者:马民权,男,中共党员,1952年2月出生于湖北英山,政教专业毕业于华师大、湖北自修大。历任英山人民文化馆副馆长、工人文化宫主任,英山文联秘书长、副主席、主席,英山老促会宣传动员部部长。系湖北楹联学会理事,湖北音乐家协会会员、湖北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湖北文化学会会员,国家注册高级咨询策划师,英山毕昇研究组成员。《中国影像》、《旅游天下》主任记者,城乡小康文化研究员,大别山旅游开发公司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黄冈市民间文化学会理事,英山县文联名誉委员,英山县毕昇文化学会顾问。)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爱发体育(中国)-爱发体育(中国)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