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p id="fdmc1"></rp>
    <button id="fdmc1"><object id="fdmc1"></object></button>
    <tbody id="fdmc1"></tbody>

    1. <progress id="fdmc1"><pre id="fdmc1"></pre></progress>
      <rp id="fdmc1"><object id="fdmc1"><input id="fdmc1"></input></object></rp>

      <tbody id="fdmc1"></tbody>
      <th id="fdmc1"><pre id="fdmc1"></pre></th><tbody id="fdmc1"></tbody>
        <dd id="fdmc1"></dd>
        <rp id="fdmc1"></rp>
        <em id="fdmc1"></em>

          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黄冈网站
          答好时代之问:京剧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国家京剧院为何“寻根”罗田?
          2023-07-20 09:12:10   来源:今日湖北   分享:
          0

          1689815436377290.jpg

          本网讯(邹德祥7月8日,国家京剧院与罗田县人民政府关于央地共建京剧余派艺术传承基地签约仪式在罗田举行。双方经友好协商达成央地共建京剧余派艺术传承基地合作意向,进一步弘扬民族文化,传承国粹艺术,支持地方经济和文化事业发展。

              国家京剧院院长王勇表示,来到京剧鼻祖余三胜的家乡罗田,是一次“寻根”之旅、“朝圣”之旅。在吹响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新号角的使命感召下,京剧人要思考一个问题,京剧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京剧从“京剧三鼎甲”之一的余三胜来,从一代京剧旦角大师余紫云和京剧余派创始人余叔岩而来,从历代京剧艺术先贤前辈的奋斗实践中而来。寻根是为了守正,守正是为了创新。守正创新正是在京剧的世代传承和持续发展中的题中应有之义。

             

           为何寻根罗田?

           

              罗田是一个千年古县、特产名县、生态大县和旅游强县,也是著名京剧“三余”世家余三胜、余紫云、余叔岩的故乡。罗田县人文底蕴深厚,还是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徐寿辉、明代医圣万密斋、清末民初著名国学大师王葆心等历史名人的故乡。

              “罗田县作为京剧历史名人的故里,从2012年开始,在积极推进文化强县建设中,着力实施以“京剧三余”为重点的名人文化建设工程,成立的罗田县余三胜京剧艺术研究会通过查阅文献史料和走访京剧界人士以及寻访余氏后人,收集到大量的史料、老照片以及传说,“京剧三余”的戏剧人生才逐渐为家乡人所熟知。” 罗田县政协主席陈世龙接受采访时说。

              2014年8月,余三胜的第5代孙子余光终于第一次踏上故土七娘山,在先祖的墓前、在祖爷爷的故居前流连忘返、感叹万千。如今余三胜位于上余家塆的祖坟已重新修葺立碑,罗田县政府还在九资河镇中心修建了三胜广场,他的大型雕像矗立在广场的一侧,供前来寻根问源的京剧爱好者瞻仰,县剧团编演的大型古装黄梅戏《余三胜轶事》让他的事迹家喻户晓。

              7月6日,王勇院长一行5人在罗田县白庙河镇付家庙村实地考察东腔戏保护传承基地,了解以哦呵腔、畈腔等山野唱腔行板,锣、鼓伴奏为主,富有大别山地域特色的东腔戏这一中国戏剧“活化石”与京剧的渊源;到三胜广场、三胜茶楼、三胜剧院,观摩了“情恋·大别山”情景音乐剧以及“梦回鸠兹”灯光演出秀,详细了解罗田县三胜文化建设和传承保护情况。

              央地共建,京剧为何“寻根”罗田?

              京剧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既是戏曲艺术之问,也是时代之问。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找到京剧的起源地和未来走向,关乎京剧的长足发展,也关系到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交融。

              今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国家京剧院始终秉持弘扬京剧文化、传承国粹艺术的理念,此次来罗田“寻根”正是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的具体举措。

              文化因交流而进步,因传承而璀璨,因弘扬而光大。罗田县文联主席王雅萍称,这次合作会使罗田县进一步擦亮余三胜京剧文化品牌。

              按照央地共建的思路,国家京剧院将支持罗田县打造京剧小镇,在罗田县设立国家京剧院创作基地、研究基地,创排新编京剧《余三胜》,召开余三胜和余派艺术研讨会,设置《中国京剧》专刊专栏研讨余三胜和余派艺术,设立京剧考级点,举办京剧艺术票友节,推动京剧文化元素与罗田文化旅游事业的结合等系列项目。

           

          京剧从哪里来?

           

              此前,京剧鼻祖余三胜籍贯在湖北罗田这一事实,竟被人“移花接木”到了外地。罗田县高度重视,以强有力的史料记载和遗址、遗物、收藏物件等予以佐证,对“余三胜是罗田人”予以正名。

              树高千尺有根,水流万里有源。

              王勇饱含深情地说,余三胜青年时期便离开了故土,学汉调、下汴京、搭徽班、闯天津,经冬历夏,摸爬滚打,在古都北京,从一个搭散班的戏界后生成长为春台班的当家主演,奠定了京剧以湖广音、中州韵为音韵基础,创作了流传后世的经典剧目,成为了京剧艺术的开山鼻祖之一,并影响后世直至今天。因此讲好余三胜的故事,就是讲好国粹京剧的故事,它不只是家乡罗田人的事情,更是每一个京剧人的责任与担当。

              通过双方的深度合作,国家京剧院与罗田县一道建设好京剧爱好者和戏迷们的“朝圣”之地,让所有的京剧人和京剧知音到罗田来,探寻京剧之旅、文化之旅、精神之旅,推动罗田县文旅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7月7日上午,王勇率调研组一行在三胜故里九资河镇七娘山村,考察了余氏宗祠、余三胜祖墓。据《罗田县志》记载,余三胜,幼学汉戏,工老生,文武兼长,富于创新。在徽调汉剧合流形成京剧的过程中,将汉调基本语音与京、徽语音相结合,为京剧艺术奠定了音韵基础。

              7月7日下午,双方召开了“罗田余三胜京剧文化挖掘弘扬工作座谈汇报会”,王勇谈到,余三胜自九资河镇七娘山村丰厚的文化土壤中孕育成长,他成长于乡间田野,通过自己对艺术的不懈追求,走出大山,走向京城,成为众人仰慕的京剧鼻祖。但是,京剧最终还是要回“家”,要“从田野中来,到田野中去”。

              罗田是京剧鼻祖余三胜的故乡,国家京剧院及《中国京剧》杂志社将罗田作为创作、研究、传承的重要基地,必将更好地为罗田全域旅游和乡村振兴注魂添彩,为文化强县建设和高质量发展赋能助力,为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名县罗田提供强大支持。

          京剧到哪里去?

           

               余三胜对京剧具有开山之功。他创造的京剧“反二簧”,将徽、汉二腔融于一炉,创作出旋律丰富(花腔)具有独特风格的京剧唱腔。京剧念白和唱腔中,有很多是罗田话,如树、矛、如、街等字。

              余三胜进京之时,正是徽、汉合流形成京剧的时期,他后来为春台班主,又是老生行顶尖人物,成为京城戏坛的领袖。为更好地适应北京观众的审美需要,他对汉剧语言、声腔、行当、剧目进行了改革,加速了汉剧向京剧嬗变的进程,在京剧形成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具有奠基之功。

              京剧去往何方?这个是京剧发展的方向性问题。

              罗田县作协主席刘心明说,京剧在二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魅力,以字正腔圆、气势磅礴、韵律优美、大气沉稳的表现力,符合中华民族的审美知觉,被称之为国剧,同时也被誉为国粹。它的传承与弘扬,是京剧创作与京剧理论界永远的命题。它的发展方向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如何弘扬京剧的内涵,在受众广泛接收方面,走出一条适应京剧发展的新路子。所以,必须对京剧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才有可能重获生机。如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京剧音乐家于会泳将西洋乐器注入传统京剧,使京剧的表现力大幅提升,更加丰富多彩,易于被国人和世界接受,客观上延长了京剧的生命力。

              文化之力在于创新性发展转换、在于创造性转化。

              重视传承绝不是固守不变、墨守成规。梅兰芳因不满足于仅演古装剧而尝试时装新戏,因不满足于固有行当而立足舞台实践创造了融青衣、花旦、刀马旦于一体的花衫;荀慧生因不满足于戏服的表现力而有了“留香装”;裘盛戎因不满足于花脸固有的表演而开创了融铜锤花脸与架子花脸于一体的花脸新流派等等,无不以鲜活事例昭示着京剧艺术的发展需要立足实践、进行创新。

              著名编剧张渐秋坦言,作为传统艺术、国粹,仅仅靠简单地保留,京剧是传承不下去的,应坚持传统并勇于创新才是京剧传承之道。要不断推出“新戏”,只有新戏,才能够与时代和观众对接。只有创作越来越多的新戏,才能产生一批好戏。同时,对新戏创作要允许失败,营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国家京剧院此番“寻根”罗田,开启了戏曲文化传承的新篇章。坚信京剧会走得更远,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与生机。

          作者简介

              邹德祥,男,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武汉散文学会会员、旅游营销策划专家,“湖北省十大策划人”,在第14届中国创意策划年会上被授予 “中国旅游策划领域杰出人物”。个人事迹入选《中华写作英才》《当代新诗人人才库》《中国当代写作人才传略》等权威辞书,先后出版《与路同行》《黄冈之旅》《驿路心闻》三部专著。19岁发表新闻作品《罗田:穷村喜得科技雨》被《人民日报》要闻版头条刊载;诗歌、散文在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等全国性征文大赛中获奖50余次,先后10余次获“湖北新闻奖”,获省级、国家级新闻奖100余次。他在国内最早提出“泛旅游”的概念;他成功策划多起旅游主题系列活动,撰写百余篇大型旅游策划案,曾多次力推黄冈地域产品走进央视等主流媒体,成为炙手可热的“爆款”。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爱发体育(中国)-爱发体育(中国)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