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p id="fdmc1"></rp>
    <button id="fdmc1"><object id="fdmc1"></object></button>
    <tbody id="fdmc1"></tbody>

    1. <progress id="fdmc1"><pre id="fdmc1"></pre></progress>
      <rp id="fdmc1"><object id="fdmc1"><input id="fdmc1"></input></object></rp>

      <tbody id="fdmc1"></tbody>
      <th id="fdmc1"><pre id="fdmc1"></pre></th><tbody id="fdmc1"></tbody>
        <dd id="fdmc1"></dd>
        <rp id="fdmc1"></rp>
        <em id="fdmc1"></em>

          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恩施网站
          土家“图腾崇拜”的神秘之舞
          2018-01-21 10:52:38   来源:网络   分享:
          0

                                      

               狰狞的面具、奇特的服饰,神秘的场景,舞者附和着晦涩的唱词蹁跹起舞,动作几近原始———这一源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的傩祭的舞蹈,便是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恩施傩戏。

          恩施傩戏是湖北民间戏剧种类之一,被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其表演形式丰富多彩,其行当有生、旦、净、丑四行,剧目分正邪八出。土家人希望借助“傩”的神秘力量来表达对祖先的崇拜、对鬼神的敬畏和对美好未来的祈求。

          恩施傩戏由“傩愿戏”和“坛傩”组成,傩愿戏“戏中有祭”,坛傩“祭中有戏”,各自都有一套古老严肃的祭祀仪式:演傩戏前要杀公鸡请神、烧纸钱祭神;演出时三五人头戴木制面具,一人主唱,众人和之,随着锣鼓的伴奏且唱且跳,场面十分热闹。

          “傩愿戏”现存于恩施市红土乡,分“正八出”和“外八出”(又叫“邪八出”)。“正八出”指纯粹祭祀的法事,“外八出”包括所有的傩戏项目,“八”是约数,并非只有八出。还有“大傩愿”、“小傩愿”之说。“大傩愿”短则三五日,多则十天半月,端公们邀齐班子,极尽渲染能事,今日大多是还“小傩愿”,但至少也是一通宵。

          “坛傩”现存于恩施市三岔乡,起源于明洪武年间谭姓、杨姓等人家祭祖的“弘农堂”。它是一个文化宝库,至今还保留着交牲、开坛、请水等25坛完整的“法事”,集中地再现了远古祭祀的场景。其中《交牲·祭猪》就是夏商时期设坛祭祀时以猪为牺牲品的遗风,可一直上溯到《礼记·祭法》。它还是一个艺术宝库,融合了民间文学、戏剧、曲艺、舞蹈、美术、工艺等方方面面,尤其是傩面具制作工艺,几乎每个面具都有一个民间故事或神话传说。

          狰狞的面具

          火焰驱邪

          土老司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亲水走廊壁画是传承文化的杰作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爱发体育(中国)-爱发体育(中国)官方网站